欢迎进入爱去查,网站提供各类数据整合与发布查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产品中心
搜索

所在位置:

首页 养生中医理论掌握喝药的温度治疗效果更理想

掌握喝药的温度治疗效果更理想

天热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想喝冷饮,天冷的时候则自觉地倒温水来喝,这是人体对温度变化所做出的一种正常反应。其实喝中药时也是这样,我们要辨清自己内环境到底是热还是寒,把握好喝药的温度,身体才会舒服。

姜汤热服 姜附汤寒饮

3月18日,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门诊,唐存桂副主任医师正在电话中向一位患者家属交待说:“这副药煎好后要放凉了再给他喝,热着喝他可能受不了。”记者细问之下得知,那是一位高血压患者,吃了一餐鳖甲汤之后病情加重,精神萎靡、面赤颧红、彻夜难寐,口干但不渴,在南宁15摄氏度左右的天气下要穿两层棉衣,手脚还是发冷的。乍听之下,这病人似乎又热又寒的,而且为什么喝药要喝冷的呢?

唐存桂解释说,这在中医里是一种“阴盛格阳”的症状,意思是人体的阴阳本来是可以互相制约的,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这位患者阳气太虚了,鳖甲又滋阴,相当于加强了阴的力量,于是阴不受阳的制约,反而将阳气一步步地格拒于体外。将阳气逼到体表的时候,这位患者就出现了“假热”的表现,即面赤颧红、口干、失眠等,看上去好像是体内阳气太盛。实际上不是,口干但不渴、手脚发冷、怕冷这些表现才是他真实的体内状况,即“真寒”。

唐存桂给他开的是一副四逆汤加减,里面含有干姜、附子等热性药材,因为阳气太虚而出现“真寒假热”症状的人,阳气被逼散到体表,病人喝了热药的话,可能会觉得“热上加热”,于是很可能呕吐拒药。因此,很多中医都知道,这类病人喝中药应该冷服,先让药物通过体表这一关,然后再到体内发挥温阳的效果。

同样含有姜,但这种服用方法,与我们平时印象中“姜汤要热辣辣地喝”完全相反,唐存桂表示,“姜附寒饮”是中医里的一句术语,专门针对的就是这种真寒假热的病症,如果是普通驱寒用的姜汤,则应该热服。

热药冷服是中医反治法之一

据唐存桂介绍,这种治疗方法在中医里叫做“反治法”。《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意思是治疗热病要用寒性药材,要温服,而治疗寒病要用热性药材,要冷服。这里的热病和寒病分别是指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的病症,而非一般的发热或受寒。

这种反治法是在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以这种特殊的服药方法,才能适应病情的特殊需要。比如“真寒假热”则应以“热药冷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转化,若不这样服药,往往会发生药汁下咽而呕吐的抗药现象,达不到治疗效果。

中医里说的“姜附寒饮、承气热服”就是指这些状况。唐存桂说,“承气热服”指用大承气汤在治疗真热假寒病症时,应该趁热服用,原理与“姜附寒饮”一样。

如何掌握好喝药的温度?

既然喝中药的温度是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那么平时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喝药的温度呢?

唐存桂表示,一般来说,只要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就可以了,具体地说,就是分为热服、温服和冷服三种。

凡是解表药都应该趁热服,以达到发汗的目的,驱寒、通血脉的药也宜热服,服药后加喝热稀粥可以帮助药力发汗。

而凡是平和补益的药,只要温服即可,就是药煎好后放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减轻刺激。

而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等,则需要冷服,因为呕吐的病人或中毒的病人喝热饮一般会加重病情。

QQ咨询
Skype
拨打电话

服务保障

专家全程陪审,专业强优保障

权威保障

每张证书信息,均有认监委备案

时间保障

所有认证项目,承诺当天申报

费用保障

企业承诺,无隐形收费

手机

关注微信

文章来自网络,只为了测试系统数据量,无任何商业用途,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闽ICP备15015615号-11  技术支持:企业科技 

投诉邮箱:
547532433@qq.com
首页
菜单
产品
位置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