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爱去查,网站提供各类数据整合与发布查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产品中心
搜索

所在位置:

首页 养生中医理论想学好中医 但究竟该怎样学呢?

想学好中医 但究竟该怎样学呢?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即蒙学阶段、经典学习阶段、临床摸索阶段、以及临证与经典相参阶段。本文主要涉及前两个阶段。 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 与《汤头歌Q》这四小经典。 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 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某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 1内容枯燥,难以入目 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人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气沉沉的教科书是截然不同的。 2没有重点 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易生误解 中医理论,非常崇尚体验、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体验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 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得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   把这本书熟读三遍。不但在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 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地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得多了。 3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 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选用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氨臼槎际蔷甘蛔已细癜压兀ㄍ允亲詈玫摹V劣诎姹荆鋈吮冉锨阆蛴诘鼻罢桓髦幸皆盒9惴菏褂玫钠甙娼滩摹W芴宥裕甙娼滩牡乃绞呛芨叩摹H绻M芬恍灏娼滩囊彩遣淮淼难≡瘛 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还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 4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 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1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间答: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 ① 自然科学 ② 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直向前的,像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庄子无法取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懦,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却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 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需要首先在有限的时间里,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从实践中发展创新。 “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 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D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 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国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被严重西化过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间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已经无法很好地相互理解了。 中医教材的价值,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个语言上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 那么经典的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中医老师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相当的难。难就难在先是需要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着表达出来给学生。那么对于自学学生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对于经典的学习,我提以下几个建议: 1明确自己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学习经典也是这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吧。 那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许多纯粹的理论探讨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了。相反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治疗医案的书籍文章就好得多。  仅举例两本《黄帝临证切要》、《经方实验录》。用这样的书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地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才会更有动力。如果是从治学的角度,或是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自然需要另当别论。无疾这里就不多讲了。 2从白话文入手 从浅到深地自学,学习文言文有困难,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翻译的版本,可参考几部标题为《XX校释》的书,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 3阅读古文时多参考注家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阅读古文,在理解上无论如何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路,形成新的认识。 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对经典的注家常以千计,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几十家。这里不便一一介绍。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学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来读。 以上把中医学习的前两个环节大致地介绍了一下。下面的两个阶段,即临床摸索阶段、临证与经典相参阶段已经不属于入门阶段,而是精进、提高阶段的学习了,距离当下的中医爱好者群体还比较远,无疾这里暂时先不讲了。
QQ咨询
Skype
拨打电话

服务保障

专家全程陪审,专业强优保障

权威保障

每张证书信息,均有认监委备案

时间保障

所有认证项目,承诺当天申报

费用保障

企业承诺,无隐形收费

手机

关注微信

文章来自网络,只为了测试系统数据量,无任何商业用途,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闽ICP备15015615号-11  技术支持:企业科技 

投诉邮箱:
547532433@qq.com
首页
菜单
产品
位置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