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学说为中医理论的重要 经历漫长形成过程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包 含脾胃的生理功能、 病理特点、 脾胃疾病及相关疾病 诊治理法方药等在内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与其他渐 趋成熟完善的学说相似, 脾胃学说也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 先秦至唐宋时期的脾胃学说是后世脾胃 学说蓬勃发展的源泉。
断简残篇之源
秦朝以前, 脾胃理论虽尚未形成, 但人们已从日 常生活中逐渐意识到脾胃的重要性。 后世出土的古 文物中关于脾胃的记载已是断简残篇, 但从只言片语 之中可见一斑。 《韩非子· 五蠹篇》有云: “民食果疏 蚌蛤, 腥臊恶臭, 而伤害肠胃, 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 钻隧取火, 以化腥燥, 而民说之” [1] , 记载了先人通过 改变饮食习惯来保护肠胃的历史。 又如殷商出土的甲 骨文有记载: “癸酉卜, 争贞王腹不安” , 又记载: “贞 有疾身” , 这里的疾身, 胡厚宜考证认为是 “疾身谓 患腹痛” [2] 。 并且由出土文物中可以确定, 针石灸法 已被应用, 并指导了西周至西汉的医疗施治。 在 《灵 枢·五邪》中就明确提出了 “邪在脾胃, 阴阳若俱不 足, 则有寒有热, 皆调于三里” 的针刺治疗脾胃疾病 的方法。
脾胃的形态及生理功能
1. 首次提出脾胃的形态 《黄帝内经》与《难 经》时期, 脾胃理论开始形成, 脾胃的形态被首次提出: “胃纡曲屈, 伸之, 长二尺六寸, 大一尺五寸, 径五 寸, 大容三斗五升” ( 《灵枢 ·肠胃》 ) 以及 “脾重二斤 三两, 扁广三寸, 长五寸, 有散膏半斤, 主裹血, 温五 脏, 主藏意” ( 《难经·四十二难》 ) [3]133 是此时期医家 通过对脾胃原始解剖实践而发现的。 在此基础上, 关 于脾胃的生理、 病理、 治疗等理论与实践逐步形成。
2. 脾胃主纳运水谷精微, 为气血化生之源 脾 胃主纳运水谷精微的理论观点, 同样首见于《黄帝内 经》 。 “脾胃者,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 《素问· 灵兰 秘典论》 )是对脾胃纳运功能的高度概括。 “食气入 胃,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精 于脉, 脉气流经, 经气归于肺, 肺朝百脉, 输精于皮 毛” 、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 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 《素问·经脉别论》 )全面系统地描述了水谷精气 的输布过程。 亦有 “胃者, 水谷之海, 六府之大源也” ( 《素问· 五藏别论》 ) 明确指出脾胃具有运化转输水 谷精微的功能。
由 《黄帝内经》的论述可见, 人体的气血由饮食 水谷化生, 而脾胃有纳运水谷之功, 所以, 脾胃为气 血生化之源。 《灵枢 ·决气》中曰: “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 是谓血” , 即概括地阐述了脾胃这一生理 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篇》有云: “人受气于谷, 谷 气入胃, 以传与肺,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此所受气 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肺脉, 乃化而为 血, 以养生气莫贵于此” , 而且 《素问· 太阴阳明篇》 云: “四肢皆禀气于胃, 而不得至经, 必因于脾, 乃得 禀也” 。 由此可见, 胃受纳水谷, 为脏腑气血生化之 源, 然需要通过脾的运化, 才能把水谷精微输布到 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 发挥其营养作用。 人体气血在 脾胃的相互协同作用下才得以化生。 因此, 《黄帝内 经》便形成了脾胃主纳运水谷精微, 为气血化生之源 的理论。
3. 脾主肌肉, 开窍于口, 在志为思 《素问·痿 论》 曰: “脾主身之肌肉”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 出: “脾生肉” , 《素问· 太阴阳明论》指出: “四肢皆 禀气于胃” , 说明先人已经认识到人体肌肉丰腴、 四 肢健硕与脾胃健运密切相关。 《灵枢 ·脉度》 言: “脾 气通于口, 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 《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中称: “脾主口⋯⋯在窍为口” , 把脾与人体的 外窍联系起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还提出脾 “在志为思” , 肯定了脾与精神活动方面的联系。 通过 《黄帝内经》 中对于脾胃生理功能的描述, 我们不难看出, 脾胃以纳运水谷精微的功能为基础, 进而化生人体之气血, 同时通过脾胃与四肢肌肉的 联系, 化生之气血得以充养四肢百骸, 这也成为了我 们现在所说的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渊源。 而《难 经·四十二难》中提出的脾裹血, 也为后世脾统血理 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脾胃的病理
《黄帝内经》中已存在许多关于脾胃病的病因 病机论述。 《素问·痹论》中云: “饮食自倍, 肠胃乃 伤” , 《素问·生气通天论》 中言: “味过于酸, 肝气以 津, 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 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 筋脉沮弛, 精神乃 央” , 说明了饮食不节可以导致脾胃病的发生; 《素 问 ·阴阳应象大论》 曰: “思伤脾” , 《灵枢 · 本神》 曰: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 意伤则遥 四支不举, 毛 悴色夭, 死于春” , 指出了情志所伤引起的脾胃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 “太阴之复, 湿变乃举, 体重中满, 食饮不化, 阴气 上厥” , 指出了外邪对脾胃病的影响。 对于脾胃病的病机变化, 《素问· 太阴阳明论》 中的 “阳道实, 阴道虚” , 概括了脾病多虚、 胃病多实 的病机特点。
关于脾胃疾病的证候, 晋朝王叔和《脉经》 对脾 胃病的症状及脉象进行了描述: “中部脉结者, 腹中 积聚⋯⋯脉浮而大, 风从胃脘入, 水胀, 干呕, 心下澹 澹, 如有桃李核。 胃中有寒, 时苦烦、 痛、 不食, 食即 心痛, 胃胀支满, 膈上积” [4] , 描述了风寒入于胃, 胃中 积寒之胃脘痛的症状及脉象; 《诸病源候论》 中以脏 腑为核心论述发病特点, 其 《卷二十一》 中专列 “脾胃 病诸候” , 阐述了 “脾胀病候” “胃反候” “嗜眠候” 等脾胃病的证候, 同时讨论了发病过程中脾胃之间的 相互关系, “胃受谷而脾磨之, 二气平调, 则谷化而能 食。 若虚实不等, 水谷不消, 故令腹内虚胀, 或泄, 不 能饮食, 所以谓之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也” [5]322 。 书中 不单论述了脾胃病的诸多症状, 而且开拓了从病理 角度研究脾胃病证的途径, 这也是历史上最早较为 系统的关于脾胃发病的记载。
脾胃疾病的治疗
1. 脾胃分治思想初见端倪 脾胃分治思想从 《黄 帝内经》 的 “阳道实, 阴道虚” 中已隐现, 并且在某些 篇章中, 脾胃病的治疗已分开而论。 《素问·脏气法 时论》提到了 “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 , “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 用苦泻之, 甘补之” 等脾病的治疗原 则; 《素问·逆调论》 中云: “胃不和则卧不安, 半夏秫米汤主之” , 提出了关于胃病的药物治疗。 在此基础上, 《伤寒论》六经分证进一步发展了 这一思想, 如《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将阳明病的病 机特点概括为 “胃家实” [6]146 , 按其形成原因的不同分 为太阳阳明、 正阳阳明、 少阳阳明, 并确立了清法、 下 法等治法, 投以白虎汤、 承气汤诸方; 《辨太阴病脉证 并治》 中, 太阴病证所反映的病机特点是中气虚寒, 治以温中补虚的理中汤、 四逆汤诸方 [6]175 。 太阴、 阳明 一寒一热, 一虚一实, 更加充实了脾胃分治理论。 2. 脾胃辨证治疗理论形成 在 《黄帝内经》 《难 经》基础上, 《伤寒杂病论》首次确立了脾胃辨证论 治。 其中, 《伤寒论》提出了以辛开苦降为主, 甘补为 辅; 辛热为主, 甘缓为辅; 甘辛为主, 酸收为辅等治疗 原则 [7] 。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 中提出: “四季 脾旺不受邪, 即勿补之” [8]3 , 说明治病当辨虚实、 辨别 脾胃之气的盛衰之证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梁朝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应用五 脏五味补泻法解释方剂配伍, 并依据脏腑虚实进行 补泻治疗 [9] 。 其中,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中载有大 补脾汤、 小补脾汤、 大泻脾汤、 小泻脾汤, 用来辨证 治疗脾病。 唐代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开创了五脏分治的 辨证治疗模式, 并提出了 “五脏不足, 调于胃” [10]298 , 同时, 孙思邈结合辨证施治理论, 将饮食疗法与药物 疗法相结合。 《备急千金要方 ·食治·序论》 中提出: “夫为医者, 当须先洞晓病源, 知其所犯, 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 然后命药” [10]463 , 他针对脾肾阳虚证所创 的当归生姜羊肉汤, 为后世沿用至今。
3. 脾胃学说在儿科、妇科中的应用渐具雏 形 《诸病源候论》详论儿科255候, 如《诸病源候 论·养小儿候》中指出: “小儿始生, 生气尚盛, 无有 虚劳, 微恶则须下之” [5]678 , “小儿脏腑之气软弱, 易 虚易实” [5]679 , “春夏以汤下小儿, 其肠胃脆嫩, 不胜 药势” [5]710 , 指出了小儿脾胃生理病理及治疗方面的 特点。 《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下·癖结胀满第 七》中, 用紫双丸治疗小儿 “饮食过度” 所致的 “身 热头痛, 饮食不消, 腹中胀满, 或小腹绞痛, 大小便 不利” [10]107 , 用芒硝紫丸治疗 “小儿宿食癖气痰饮, 往来寒热不欲食” [10]108 ; 《备急千金要方 ·脾脏方 · 小 儿痢第十》中以温中汤治疗 “小儿夏月积冷” 所致的 “下如水, 胃虚弱, 则面青肉冷、 目陷、 干呕” [10]295 等, 皆可见 《备急千金要方》 中亦有较详细小儿脾胃病症 治论述。 儿科大家钱乙对小儿脾胃病机、 病证及治疗作 了详细总结, 他提出: “脾胃虚衰, 四肢不举, 诸邪遂 生” [11]25 , 强调脾胃在小儿发病上的重要性。 在《小 儿药证直诀》中, 虚羸、 积、 疳、 伤食、 吐泻、 腹胀、 慢惊、 虫证等病都主要从脾胃论治, 并认为疱疹、 咳 嗽、 黄疸、 肿病、 夜啼等也与脾胃有关 [12] , 应从脾胃 论治。 治法上采用先调理脾胃, 使中气恢复后再治 其本病。 钱乙提出脾胃病有虚实之分, 实证包括食滞 内阻、 脾为湿困、 升降失常等, 虚证包括脾胃虚弱、 运化失司。 根据《素问·脏气法时论》中: “脾病者, 身重、 善饥、 肉痿、 足不收、 行善、 脚下痛, 虚则腹 满、 肠鸣、 飧泄、 食不化” , 钱乙提出 “脾主困, 实则 困睡、 身热饮水, 虚则吐泻生风” [11]3 的 “脾主困” 学 术思想。 基于这一理论, 钱乙创制的补脾方剂多重视 运脾, 不一味壅补。 如治疗脾胃虚弱、 腹大身瘦的益 黄散, 又名补脾散, 方中 (陈皮、 丁香、 诃子、 青皮、 甘 草) 无一味单纯补脾之品。
妇产科大家陈自明在治疗妇科、 产科疾病时, 同样重视调理脾胃, 他认为: “妊娠伤食, 最难调 治” [13]472 , “产后胃气虚弱, 饮食所致, 必致呃逆, 故 不食也” [13]576 , 指出妇女妊娠、 产后应尤其注重顾护 脾胃。
4. 顾护脾胃思想贯穿疾病始终
4.1 实脾为预防脾病之首 《黄帝内经》中关于 脾胃病证的预防, 可以概括为 “节饮食, 调五味, 和情 志, 适寒温” 。 如, 《灵枢 ·师传》 言: “食饮者, 热无 灼灼, 寒无沧沧。 寒温中适, 故气将持, 乃不致邪僻 也” , 《灵枢 · 本藏》云: “寒温和则六府化谷, 风痹不 作, 经脉通利, 肢节得安矣” [14] 。 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 《难经》中 “见肝之病, 则 知肝当传之与脾, 故先实其脾气” [3]220 的思想, 在 《金 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提出: “夫治 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8]3 , “中工 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 [8]3 , 说明 五行的生克、 乘侮关系可以运用于防治疾病的传变, 这一应用在肝脾疾病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脾虚则受 肝之传变, 脾实则不受传, 所以, 在治疗肝病时, 从整 体角度出发, 脾虚则实脾, 显得尤为重要。 4.2 顾脾胃为治疗疾病之重 据统计, 《伤寒论》 所载方剂中, 用甘草71方, 用大枣39方, 用人参20方, 用粳米5方, 重点均在于补益脾胃 [15] 。 《金匮要略》 中同样重视对脾胃的顾护, 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 病脉证并治第六》中用小建中汤及大建中汤以健脾 补中而治疗虚劳病;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癖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中用柏叶汤健脾温中而 止吐血。
对于其他脏腑病证, 张仲景同样强调调理脾胃 的重要性, 如《伤寒论》中治疗虚热肺痿病的麦门 冬汤, 其组成体现了培土生金观念, 方中仅麦冬、 半 夏滋阴降逆, 而其他4味中药(人参、 甘草、 粳米、 大 枣)均为补益脾气之品; 《金匮要略》中治疗胸痹的 人参汤, 其方配伍的前身即是《伤寒论》中用治脾胃 虚寒的理中汤。
因失治误治而导致的脾胃病变, 同样需要顾护脾 胃, 如 《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中 “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恼” [6]92 , 是 误用汗吐下法后, 热扰胸隔、 胃气停滞之候, 宜用栀子 汤清宣郁热, 和胃除烦; “若少气者” [6]92 , 是邪热伤及 中气, 宜加甘草以益气和中。
4.3 保胃气为改善疾病预后之要 在疾病的预 后及调护过程中, 注重保护胃气尤为重要。 如《伤寒 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 “少阴病, 吐利、躁 烦、 四逆者, 死” [6]182 , 陈修园注曰: “此言少阴藉中 土之气, 交上下而达四旁。 若胃气绝则阴阳离, 故主 死” , 可见, 在胃气虚衰的情况下, 疾病的预后并不 乐观 [16] 。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推测六经欲解时间 时, 也很注重土的因素, 如 “太阳病, 欲解时, 从巳至 未上” (9条) , “阳明病, 欲解时, 从申至戌上” (193 条) , “少阳病, 欲解时, 从寅至辰上” (272条)等, 辰、 戌、 丑、 未在运气学说十二支配五行中, 都属于 土, 故六经欲解时也都需要借助中土的力量。 土气旺 盛则病易愈, 若土气虚衰则病难愈 [17] 。 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许多治疗 卒心痛、 心腹俱痛的方法, 据其所述症状, 多系急性 胃脘痛, 其中提出: “凡心腹痛, 若非中恶霍乱, 则是 皆宿结冷热所为⋯⋯瘥后, 要作诸大治, 以消其根源 也” [18] 。 同样体现了疾病在预后阶段调理治疗的关键 作用, 保护胃气以达根治。
结语
由此可见, 脾胃学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实践, 逐 步形成了其专属的理论体系。 秦朝以前的文物中已存 在关于脾胃的记载, 先秦至唐宋时期的文献之中初 步论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 发病及治疗等方面的内 容。 在此过程中, 通过先人的原始医疗活动及反复的 临床实践, 脾胃学说从理论成果逐步向临床诊疗发 展, 《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 即是较早地突出了这一 特点的著作。 唐宋时期的脾胃学说更深入临床专科, 为后世脾胃学说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纵观先秦至唐宋时期, 顾护脾胃的思想逐渐为 医家所重视, 具体而明确的脾胃学说开始形成, 但相 关论述大多停留在脾胃单一脏腑上, 缺少脾胃与其 他脏腑的联系, 这也为脾胃学说系统、 完整理论的形 成及现代脾胃 “瘀毒” “浊毒” [19-20] 等创新理论的发 展留下了空间。 因此, 脾胃学说的形成为其发展腾飞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陈启天.增订韩非子校译.台北:商务出版社,1994:25
[2] 张炜.商代医学文化史略.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00-101
[3] 战国·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高丹枫,王琳,校注.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7
[4] 晋·王叔和.脉经.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
[5] 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五十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0
[6] 刘渡舟.伤寒论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7] 赵哲伟,王新佩.试析《伤寒论》关于脾胃病的诊疗原则.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27-28
[8]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何任,何若苹,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5
[9] 王雪苔.《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北京:人民军医 出版社,2008:38
[10] 唐·孙思邈.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备急千金要方.高文柱, 沈澍农,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11]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王萍芬,张克林,点注.南京:江苏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3
[12] 黄岩杰,秦蕾.钱乙调理脾胃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中华中医 药杂志,2013,28(12):3487-3489
[13] 宋·陈自明.中国医学大成——校注妇人良方.明·薛立斋, 校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4] 刘志新,黄金刚,周晓华,等.《黄帝内经》与脾胃学说.黑龙江 中医药,2010,39(4):49-50
[15] 李振华.谈《伤寒论》中的脾胃学说思想.国医论坛,1986, 1(1):9-11
[16] 清·陈修园.伤寒论浅注.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142
[17] 董冉冉.《伤寒论》脾胃学说探析.吉林中医药,2012,32(3): 220-221
[18] 晋·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19] 刘赓,丁洋,张声生.张声生从“虚”、“毒”、“瘀”论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0): 1098-1099
[20] 徐伟超,李刚,刘小发.李佃贵教授运用化浊解毒法治验撷要. 河北中医,2011,33(4):511-513
【作者】 王家琪; 王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