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爱去查,网站提供各类数据整合与发布查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产品中心
搜索

所在位置:

首页 偏方胃肠病痞满泄泻《伤寒论》经方案例

痞满泄泻《伤寒论》经方案例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其辨证用药之法验之临床,常收卓效,现将笔者应用《伤寒论》经方取效案例介绍如下。 
 痞满泄泻
 唐某,男,34岁,2010年9月12日初诊。患者5 d前受凉后“感冒”,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痛、咽痒咳嗽,到某诊所诊治。服药后,头痛、恶寒、咳嗽等外感症状消除而身热不退,大便稀,每日5、6次,伴有胸闷欲吐,腹胀纳差,口淡无味。检视病历,前医曾用藿香正气散加减3剂,未获效验。来诊时体温38.3 ℃,胸中烦闷,腹不胀而觉脘部痞塞不舒,嗳气有食臭味,肠鸣即欲大便,便色淡黄,水样,便中挟有不化的食物残渣,无异臭,每日5、6次,量不多,脉濡数,苔薄白。查血常规及大便常规未见异常。中医诊断为痞证,证属水热互结,治宜和胃消痞,散结除水,兼以清热。

以生姜泻心汤加味:生姜20 g,制半夏10 g,黄芩6 g,干姜5 g,党参15 g,炙甘草6 g,黄连3 g,大枣10 g,茯苓15 g,苍术15 g。服药2剂,热退泻止。停药后,调节饮食而安。 按:《伤寒论》157条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本方为半夏泻心汤类方,主治胃虚不能运化水湿饮食,胃气上逆之“干噫食臭”,热邪与胃中水饮互结之“心下痞硬”,胃中水饮变动之“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水饮为有形实邪,与邪热搏结,故胃脘部痞胀而按之有触手感是本方的主症,食气不化而干噫食臭是本方辨证的关键。胃中水气或横走于胁,或下走大肠则雷鸣下利,故以生姜宣散胃中水饮为主药,合半夏更能散饮降逆。芩、连清邪热,与生姜、半夏合用辛开苦降,以调理脾胃,复其升降,散其痞结,同时芩、连尚能燥湿止泻。干姜佐生姜,干姜气厚,功兼收敛,二药相合,散中有敛,守中有走,既能温补中州,又能反佐芩连苦寒。参、术、苓、草扶中补虚,以益土制水。全方攻补兼施、寒温并用,直中病机所在,故疗效卓著。
QQ咨询
Skype
拨打电话

服务保障

专家全程陪审,专业强优保障

权威保障

每张证书信息,均有认监委备案

时间保障

所有认证项目,承诺当天申报

费用保障

企业承诺,无隐形收费

手机

关注微信

文章来自网络,只为了测试系统数据量,无任何商业用途,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闽ICP备15015615号-11  技术支持:企业科技 

投诉邮箱:
547532433@qq.com
首页
菜单
产品
位置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