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爱去查,网站提供各类数据整合与发布查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产品中心
搜索

所在位置:

首页 中药中药大全缢蛏的营养价值蛏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蛏怎么读

缢蛏的营养价值蛏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蛏怎么读

中药蛏肉是竹蛏科动物缢蛏的肉。中医认为蛏肉有补阴,清热,除烦的功效与作用。

目录蛏肉基本信息

读音

读作:Chēnɡ Ròu

别名

蛏肠。

来源

中药蛏肉为竹蛏科动物缢蛏的肉。全年可以捕捉;捕得后,剥去外壳,洗净,鲜用或晒制为蛏干。外壳亦单独入药,为蛏壳。

原形态

,贝壳长圆柱形,薄而脆,几半透明,一般壳长40-85mm,高约为长的1/3,宽为长的1/5-1/4。壳顶略靠背缘前端,约壳长的1/3处。背腹缘近平行,前后端稍圆,两壳关闭时前端开口。于壳顶稍后有棕黑色的纺锤状韧带,短而突出。自壳顶起斜向腹缘的中央部有一条凹沟,故名缢蛏。壳表被有一层黄绿色壳皮,顶部壳皮常脱落而呈白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白色,壳顶下面有与壳表斜沟相应的隆起。铰合部小,左壳具3枚主齿,中央1枚较强大,分叉;右壳具2枚主齿,前面1枚与壳面垂直,后面1枚向后倾斜。外套痕显着,外套窦宽、深,前端呈圆形。闭壳肌痕三角形,前痕较小;后痕较大。足部发达,两侧扁,呈斧状,尖端平,形成一椭圆形的跖面。水管2条,长而分开,末端均有触手。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喜栖息于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或有少量淡水流入的内湾,埋栖于中、低潮区软泥沙滩,一般潜入深度为100-200mm。主要以硅藻为食料。雌雄异体,繁殖期为8-11月。

资源分布: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浙江、福建等地已人工养殖。

采收炮制

全年均可采捕。捕得后,洗净,去壳,取肉,鲜用或晒干。养殖者于春季播种后,当年7月、8月即可由获。产区多制成蛏干,系将鲜蛏在海水中洗净后,置于名册人干煮至壳张开,剥开蛏壳,洗去泥沙,晒1-2天,至蛏肉呈淡黄色即成。

营养成分

每100g含水分88g,蛋白质7.2g,碳水化合物2.4g,灰分1.3g;钙133mg,磷 114mg,铁22.7mg,热量48200.8kJ。每1kg蛏干含碘1900μg。肉中含糖原,每1kg鲜肉中含3g。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纲目》:蛏,乃海中小蚌也;其形长短大小不一,与江湖中马刀、咸、现相似,其类甚多,闽、粤人以团种之,候潮泥壅活,谓之蛏田,呼其肉为蛏肠。

蛏肉功效与作用

性味归经

味咸;性寒。入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

补阴,清热,除烦。治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盗汗,痢疾。

传统附方

①治湿热水肿:蛏干二两,炖蒜头梗服。(《泉州本草》)

②治中暑血痢:蛏和刺瓜煮食。(《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

1.《本草求真》:蛏,性体属阴,故能解烦涤热,然惟水衰火盛者则宜。若使脾胃素冷,服之必有动气泄泻之虞矣。书言可治冷痢,似属巧说,未可深信。

2.《嘉佑本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气。

3.《本草从新》:补阴,主热痢。

4.《医林纂要》:解渴醒酒,除烦去热。干食,补心滋阴。

5.《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消水肿,退脑中邪热。主治湿热水肿,中暑血痢。

蛏肉食用方法及注意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50-100g(鲜品可用至250g)。

注意事项

①孟诜:"天行病后不可食。"

②《医林纂要》:"生食,大寒,令人泻。"

QQ咨询
Skype
拨打电话

服务保障

专家全程陪审,专业强优保障

权威保障

每张证书信息,均有认监委备案

时间保障

所有认证项目,承诺当天申报

费用保障

企业承诺,无隐形收费

手机

关注微信

文章来自网络,只为了测试系统数据量,无任何商业用途,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闽ICP备15015615号-11  技术支持:企业科技 

投诉邮箱:
547532433@qq.com
首页
菜单
产品
位置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