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爱去查,网站提供各类数据整合与发布查询 !
治小儿夏季热(肺胃实热)方处方:香薷、藿香、竹叶、知母各4克,胡黄连3克,粳米、生石膏各10克,黄芩、金银花各5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清暑、宣肺、泻热。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中医辨证属肺胃实热型。症见入夏后发热,持续不退,气候越热,发热越高
治小儿夏季热(气虚伤津)方处方:党参1-2克,白术、淡竹叶各4克,麦冬、石斛各5克,粳米10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健脾益气,清暑养阴。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中医辨证属气虚伤津型。症见消瘦,精神一般或神乏,发热时间较长,汗少或无汗,烦渴欲饮,
酷暑盛夏,很多人会因为出汗过多而引起头痛、头晕、口渴、精神疲乏等不适。这时喝点酸梅汤有助消除暑热,缓解疲乏。具体做法:取酸梅2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加水适量煮好后加入冰糖15克即可。这种红枣酸梅汤,有很好的补阴生津作用,适用于感受暑热之邪而出现乏力、口渴等症状者
中医认为,暑为夏季之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容易耗气伤津。暑热之邪入侵人体后,会导致津液受损,引发中暑症状,轻则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四肢发凉、出冷汗、面色苍白等,重者可发生抽搐或突然晕倒,甚至引发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一旦发生中暑,除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外,还
中医认为,中暑有阴、阳之分,著名医家张景岳曾说:)则不适宜。预防阴暑要注意不能过于贪凉,避免通宵吹电扇、空调,生冷饮食要节制,大汗后不要马上冷水淋浴。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尤应加强防护,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王海亭
阴暑,阳暑,是什么?在炎热的夏天,相信人们对中暑都较熟悉,而对阴暑、阳暑却模糊不清。其实,这是夏天最常见的两种病症,只不过是中医名称罢了。那么,这两种病症究竟有哪些特点,发病率哪个高,又怎样预防呢?阳暑的特点明代名医张景岳对阳暑的起因及病状曾做过描述:为多。所不同的是,
中暑,中医亦称,轻者主要表现为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刮痧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先将患者转移到一个荫凉避风的地方,解开上衣,暴露颈部、背部、胸部、上肢、下肢等部位,用边缘光滑的水牛角板(因其有清热定惊、凉血解毒作用)蘸上香油、滑石
烈日炎炎,也是健康的关口,稍有不慎,即会生病,故要格外小心。防中暑伏天阳气鼎盛,气候炎热为四季之最,在热浪的袭击下,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调节极易失衡而发生中暑。此时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注意不要在烈日下曝晒或在高温环境中久留,外出应带上遮阳伞、帽
暑热天汗出增多,更有甚者,汗出如洗。中医云:。出汗过多,常致气阴两虚,重则虚脱。故汗出过多,不可不治,不可不防。然暑季多汗,多属阳热怫郁之故。多以热郁气滞为病机。常致机体升降失利,局部热气怫郁,蒸迫营阴,故汗出不止。治疗暑季多汗,当以清、宣、降为法。宣可去壅,药用辛凉。
江西名医治暑湿症(暑湿伤气)方处方:太子参、葛根各18克,炙黄芪12克,麦冬15克,苍术9克,黄柏、白术各10克,滑石(另包)、茯苓各20克,五味子、橘皮各6克,升麻、炙甘草各8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清暑化湿,培元和中。可用于治疗暑湿症,中医辨证属
服务保障
专家全程陪审,专业强优保障权威保障
每张证书信息,均有认监委备案时间保障
所有认证项目,承诺当天申报费用保障
企业承诺,无隐形收费